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然而,在中药资源的生产、加工、开发利用及产业化过程中,却存在着巨大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中成药、功能性食品、中兽药、生物农药等药材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药渣固废物高达5000万吨,其再生利用可释放潜在价值千亿元。如何促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中药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近日,2023年中药资源化学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
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密切,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市场对中医药健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药农业、中药工业的整体提升和快速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直言不讳,与此同时,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要推动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循环利用和提质增效,实现中药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谈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此背景下,提升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资源效率和效益,也成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产学研各方开发的一批资源型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国中药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不断推动中医药在新时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学校将持续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强化自身特色优势,继续深入挖掘、充分发挥中医药巨大资源价值,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介绍,威廉希尔平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化学学科建设之初,就瞄准中药资源的科学生产和有效利用,对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中可利用物质的生产与利用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经过20余年发展,中药资源化学学科入选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作为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段金廒介绍,团队长期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中药工业生产废弃物及副产物等开展科学研究。团队创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转化技术、物理转化技术、化学转化技术,构建副产物、废弃物利用的“医药原料化、食用化、饲用化、肥料化、能源化”五种资源化模式,推动中药资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精细高值化转变,推动中药资源产业由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相关成果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有很多实践模式,涵盖中药材种植、利用、加工等方方面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举例,她及团队曾对《中国药典》收载中药的原始生境做了调查,结果显示道地药材并不是单一种植模式,可以用拟境栽培模式,用林下种植或农药兼作、轮作等各类方式,打造中药生态农业,不仅通过空间综合利用让地于粮,更通过生态系统循环利用产生综合效益,为农民带来更高收益。郭兰萍以天麻和冬荪种植为例,使用冬荪收获后的菌材再进行天麻种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冬荪种植后的废弃物,还可以利用菌材中的物质提升天麻产量。“中药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中药循环利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提升中药材产量、质量和种植规模等各个方面而言,都能很好促进中药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在采收加工过程中,以菊花药材为例,其废弃茎叶及根等非药用部位也同样具有利用价值,不仅可以获得菊茎叶精油、黄酮类及倍半萜类、多糖类物质研制开发功能性日化、饲用等资源性再生产品,其残草经热解炭化、产酶发酵复合生产纤维素酶和生物炭,形成含纤维素酶炭基复合肥产品,还田施用有效改善土壤物化特性和连作障碍,形成“源于农田,归于农田”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使菊资源利用率提升50%—70%,经济效益增长约两倍。
段金廒表示,通过循环利用和技术创新,正逐步共同打造“中成药渣无害化处理—专用肥研发生产—药材基地土壤改良—药材品质提升”产业化示范闭环,“这种从中药农业到中药工业的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顺应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是我们作为中药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未来要继续带领团队,培养学生,将科学研究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为江苏乃至全国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