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构建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减少废弃物弃置与增加资源供给的收益,但过程中需要投入资金、劳动力、资源等成本,其边际成本一般随着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提高而加大,因此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程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废弃物的过度循环利用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降低。因此,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废纸为例探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
随着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废纸循环利用开始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废纸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的废纸回收率从1990年的33.5%提高到了2008年的58.3%。我国的废纸循环利用水平也逐年提高,废纸回收率从1980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39.5%[1]。
废纸循环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纸处置量和木材等自然资源消耗,但同时需要成本支出,例如废纸收运、分类、运输、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已对废纸循环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净效益提出了质疑。奈杰尔等[2]认为,由于废纸回收、分类、利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废纸循环利用也带来不可忽视的污染排放问题,综合来说废纸循环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原生纤维的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森林资源项目负责人斯特恩教授也指出,“废纸循环利用显然是有利的,但应该有一个限度”[3]。关于废纸循环利用的成本与效益,学术界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芬恩韦登和艾克瓦尔[4]对废旧纸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焚烧处理进行了生命周期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循环利用过程的能耗较小。卢志玉[5]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废纸不同处理方法的温室效应,指出与焚烧处理相比,废纸填埋处理产生的温室效应较大。赵会芳等[6]发现与木材制浆造纸相比,废纸再生利用在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经济评价方面,亚瑟[7]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废纸制浆造纸与木材制浆造纸的企业成本进行了比较,认为废纸制浆造纸最高可节约生产成本110美元/吨。可见,当前围绕废纸循环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废纸的循环利用与其他处理方式之间的环境影响的不同和企业成本的不同,对废纸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废纸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实物收益与成本,进一步通过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得到货币化度量的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探究社会最优标准下的废纸循环利用水平。
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下的循环水平,此时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效益相等。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识别与货币化度量,是研究废弃物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基础。关于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首先构建与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基本功能相同的传统系统作为参照系统,然后以参照系统为对照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出废纸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概括来讲,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分别指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多消耗或者节约的环境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
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具有处理废纸和生成造纸纤维两项基本功能,此处选择具有这两项基本功能的传统系统作为参照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假定废纸循环利用替代的纤维原料类型为木浆(国内外学者在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的资源环境效益时,通常对废纸循环利用与木浆造纸进行比较,如芬恩韦登、艾克瓦尔、赵会芳、方程冉、张建英),替代的废纸处理方式为填埋,即设定参照系统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共同构成。根据我国普遍采用的工艺流程,将两个系统的工艺环节细化为:
从工艺流程和物料平衡的角度来看,废纸制浆造纸与木浆造纸的差别主要在于制浆过程,之后的“抄纸涂布成纸”过程基本一致,为简化分析将这些基本相同的环节划在分析系统之外。经过简化、合并后的两个系统对照如图1所示。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参照系统为基准,从各个环节入手识别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因改变废纸处置方式(以填埋为对照)以及替代某些类型的原生纤维(以木材为对照)而减少的资源使用及其价值;而社会成本则是相对于废纸的填埋处理方式而言,为实现废纸循环利用需要额外增加的资源使用及其价值。具体来说,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主要来自于三个环节的对比:(1)废纸收运环节:对比参照系统,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增加了废纸分类工作,从而增加了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但在废纸收运环节,循环利用与填埋两种方式的自然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大体相同[10],可以认为该环节废纸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影响保持不变。(2)制浆环节:对比参照系统,废纸循环利用系统节约了环境资源和资本的使用。(3)木材采运环节与废纸填埋环节:这两个环节仅存在于参照系统,因此,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可以节约资源的使用。同时,由于废纸运输与木材运输对环境资源使用差别不大[11],因此可以假定木材采运环节废纸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影响保持不变。废纸循环利用在各个环节对三类资源使用的影响见表1。
此外,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木材采运环节节省的资源主要包括资本与劳动力。由于在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环节节省的木材成本时,可以认为木材的市场价格包括了采运环节的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因此木材采运环节节省成本的效益不再单独分析。
通过合并处理后,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进一步确定为:社会效益包括 制浆环节与废纸填埋环节节约的三类资源使用的价值;社会成本则包括废纸收运环节增加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
在废纸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处理的废纸量与生成的纤维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地,消耗废纸1.25吨可生成1吨废纸浆[12]。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即生成1吨纸浆带来的社会效益增加。一般地,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随着废纸循环利用量的上升而下降,但是由于数据资料限制难以得到这一函数关系,因此假定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不随废纸循环利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即边际社会效益固定。从环境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定量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
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各个环节对环境资源使用的实物影响,主要包括:(1)废纸收集与运输阶段,包括能源的利用和的排放;(2)木材获取阶段,包括能源的利用和的排放;(3)制浆阶段,包括纤维原料、各种化学药品、水、能源的使用及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4)废纸填埋阶段,包括和的排放。根据前文界定,此处仅分析制浆环节与填埋环节的环境影响,分原材料、能源和污染排放三类进行计算。进一步地运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估方法将废纸循环利用对环境资源使用的实物影响进行货币化度量。下文各种资源使用的经济评价均以2008年价格为核算基准。
与木材制浆相比,废纸制浆少了蒸煮、漂白等工序,进而减少了木材、水和化学药品等材料消耗,所节约的材料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可再生资源方面,废纸循环利用节约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森林与水资源。对于森林资源,除可以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等直接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休憩与审美等间接使用价值,此处借鉴徐嵩龄[13]对两种价值量比例的估算方法。对于节省的水资源而言,考虑到Ⅳ类水可达到工业用水的要求,此处以Ⅳ类水的价值作为废纸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价值的核算单位,此处借鉴王基建等[14]采用恢复支出法对水资源价值量的评估结果。
不可再生资源方面,烧碱、硫化钠、芒硝等化学品均来自于不可再生资源,对这些项目的环境价值评估比较复杂,此处用其市场价格替代其影子价格。
造纸对于电能和热能的需求都很大。我国大部分电能和热能来自燃煤发电,可以近似地认为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和参照系统利用的能源均来自于煤炭。在制浆阶段,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单位功能可节省电耗350度,汽耗1吨,相当于节省电力444度。在计算过程中将以能源的市场价格近似地代替其影子价格。
制浆环节: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酸或碱,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降解物等(以SS、COD、BOD等指标表征)。大气污染物主要是蒸煮工段产生的烟尘和含硫气体(主要包括等)。除此之外,由于在此工段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还会导致、等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备料工段的树皮、锯末,蒸煮后筛出的木节、浆渣,漂白工段废水二级和三级处理所形成的污泥等。
填埋环节:主要环境影响是温室气体排放,在我国1吨废纸若被填埋处理,进行厌氧降解可产生730kg和270kg[5]。那么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处理1.25吨废纸”可减少912.5kg和337.5kg温室气体排放。
①水体污染物。造纸工业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据估算,1998年和2000年我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 475亿元和2 323亿元[15],假定水污染经济损失与废水排放量成正比,那么1998年和2000年平均每吨工业废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4.71元/吨和14.43元/吨,此处取均值(14.57元/吨)表示国内单位造纸工业废水排放导致的经济损失。
②大气污染物。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减少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可导致大气酸化的氮氧化物、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温室气体。
采用防护支出法来评价废纸循环利用避免大气酸化的经济价值。首先,根据当量因子[16]将对象系统单位功能大气酸化气体的减排量折算为当量;其次,以脱硫成本作为经济评估依据。不同脱硫技术成本存在一定差异[17],采用各种技术脱硫成本的平均值956.90元/吨作为影子价格。
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价值,首先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均折算为当量。参考世界银行的报告,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下形成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中,2008年每吨减排量的价格为116.39元,以此作为影子价格。
③固体废物填埋。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所节省的土地占用主要包括林地和垃圾填埋空间。林地占用土地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已包含在森林生态价值当中,这里不再讨论。选取不包含发电项目垃圾填埋场的全生命周期垃圾处理成本52.04元/吨[18]作为垃圾填埋处理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土地占用成本,还包括垃圾填埋消耗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成本。
综上,分项核算我国废纸循环利用制成1吨纸浆因减少环境资源消耗带来的社会效益,结果见表2。可见,威廉希尔网址与参照系统相比,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系统生成1吨纸浆所节约的环境资源的社会效益约为13 999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约为5 185元,占总社会效益的37%。图2反映了各项目社会效益占总社会效益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废纸循环利用因节约可再生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最高,占总社会效益的65.65%;其次是因减少水体污染物产生的效益,占12.49%;因减少固体废物填埋产生的效益最少,仅占0.65%。
定量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填埋环节所节约的资本和劳动力。填埋环节节约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已经包含在上文的垃圾填埋成本中,故不再讨论。制浆环节减少或者增加的劳动力投入,由于情况比较复杂且无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环节节约的资本的市场价值。
废纸循环利用由于生产流程较简单而降低了投资费用[6],其节约的资本主要表现为减少的投资设备折旧数量。以新闻纸为例,在不包括固定设备折旧的前提下,国内新闻纸厂的平均成本为3 910元/吨[22],同时根据陈立等人[23]的研究,折旧费在单位浆纸产品的成本构成中的比例约为2.38%,据此 估算单位新闻纸产品中设备折旧费约为95元/吨。由于废纸制浆的投资约为同等规模木材制浆厂的50%~70%,那么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可以节约的资本量约为29~48元/吨,此处取中值38元/吨。
综上,我国用1.25吨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的社会效益为14 037元,直接经济效益为5 223元。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废纸收运环节增加的资本与劳动力资源使用的价值,考虑采用基于不同回收率的回收成本的函数进行表征。关于废旧物资回收对城市固体废物收运成本的影响国外学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史蒂文斯[24]基于生态数据对美国60个城市随机抽取调研的结果,对废物总收运成本(即回收物资收运成本与普通废物收运成本之和)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如表3所示。
因各种废弃物的收运成本函数形式基本相似,此处借用美国普通废弃物收运成本的定量函数形式,调整以得到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本文界定的废纸循环利用社会成本是相对参照系统而言的,因此需要研究“废纸循环利用收运成本与参照系统收运成本之差”与循环利用率的函数关系。类似地,基于美国废旧物资回收成本调查资料,研究“因回收产生的平均成本增量”与回收率的函数关系。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学假设,这里采用指数函数拟合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如下:
其中,c为城市固体废弃物总体平均收运成本增量,RR为垃圾回收率(%)。同时有:
MC的涵义是,每增加1单位的固体废弃物回收量所带来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总成本增量的增加量。
其次,设定废纸回收边际成本的一般函数形式。基于前文假定,相对于参照系统的废纸回收边际成本具有与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边际成本相同的函数形式,各自的特征以函数的系数表征。以待定系数A代替式(4)中常数,得到废纸回收边际成本函数的一般形式:
式中,MCP为废纸回收的边际成本,RRP为废纸回收率(%),暂不考虑废纸循环利用率为零的情况,即RRP为正;A为地区特征参数,并且满足A0①。
由式(5)可见,每回收一单位废纸带来的废纸收运总成本增量随着回收率的提高而增加。
再次,假定现实中废纸回收利用已达市场均衡,即废纸回收利用的边际直接效益与边际直接成本相等,以此求得参数A。根据上文计算,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直接效益为5 223(元/1.25吨废纸)(或元/吨纸浆),而边际直接成本的量纲是“元/吨废纸”,对量纲进行统一后,将边际直接效益与2008年我国废纸回收率(39.5%)代入式(5)可确定系数A,从而得到边际成本与废纸回收率的函数关系:
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时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社会效益相等得到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2008年,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为14 037(元/1.25吨废纸),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函数)为(元/1.25吨废纸)。据此得到我国2008年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以废纸回收率表征)RRP*=60.1%。
相比之下,我国2008年实际废纸回收率为39.5%。可见,2008年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适当提高我国废纸循环利用水平,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循环水平。本文首先基于功能相同原则设定了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构成的参照系统,据此界定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然后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货币化度量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得到我国用1.25吨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的社会效益为14 037元,相应地,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直接经济效益为5 223元;并结合发达国家废弃物收运成本与回收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了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成本函数(元/1.25吨废纸)。最后,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边际等值原理,得到我国2008年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为60.1%,高于同期国内废纸循环利用的实际水平39.5%。因此,适当提高现阶段我国废纸循环利用水平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需要说明的是,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现实中废纸循环利用系统与参照系统采用的生产工艺多种多样,每个工艺流程的资源、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各不相同,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不同工艺的技术水平。本文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艺进行规律性研究,未来可结合具体的案例开展进一步研究。
思路服装常常与普通消费品在使用价值方面尚有所区别,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服装并不是使用价值趋于零时才被报废,往往是因为过时或者不合身而被抛弃,这种服装占废旧服装的大部分,虽然定性为废品,但依然存在较多使用空间,因此可以从设计角度进行循环利用,开发、挖掘其剩余价值,进行创新再设计,延伸其生命周期。对废旧服装进行再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材料的循环再设计大多数的情况下,废旧服装其构成服装面料的材料本身的性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循环利用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将艺术设计造型方法和创新的思想运用在这些废弃的材料上,重新定位它们的使用功能,例如采用拼接、打破、解构等手段赋予它们新的形态,为这些废弃纺织品带来二次生命,为其提供一条创新环保的道路。
(2)功能的循环再设计在大多数废弃服装中,它的局部细节,如口袋、腰封等部分都可以拿来利用。循环利用的设计思路是在发挥服装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留式再设计,通过设计、开发多种组合方式,构成可以适应各种形态的多样化的产品。
(3)设计思想的循环再设计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服装产品因为是易耗品,因此对环境的意义不可小觑,在设计中设计师应当以减量、再生、环保、高效和尽可能长使用寿命为主导设计思想。由于设计的问题与环境的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设计师在面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须对传统设计观念提出新的思考和再认识,在设计时除考虑产品外观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是否是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技术标准是指产品从纺织品原材料的选择时即开始标准规范操作,在原材料加工成纺织品,继而加工成服装产品或床上用品时,贯穿整个加工链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相比现在使用的行业标准,更加深入、详细和连贯,其具有的整体系统性,将相关的行业能更加逻辑化、科学化地构建在一起,从行业链上对各级产品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战略性实现绿色、环保和高效、低损耗的生态产业链。
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基础上,建立行业内部的分类、分级模型。例如,服装加工业,可以根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内部承上启下的行业分类、分级模型,可以以标准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定性模型的描述和建议,这对上下游的产业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目前从美国、英国等地的经验来看,废旧纺织品服装的主要走向是二手服装市场。有些国家,例如德国和日本,致力于高科技的废旧服装材料的技术研究,组织化纤公司开发涤纶的化学降解技术———涤纶废旧服装循环利用体系;法国,废旧纺织品利用再生技术生产高价值的产业用纺织品,用途广泛;现在很多国家和政府、企业都设立相应组织,资助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例如跨国品牌H&M,长期坚持以旧换新的品牌服务,不仅有利环保事业,也提高和带动了品牌形象和市场销售,担负起环保意识的宣扬和普及的公益使命。
H&M在营销中致力于环保思想的普及和宣传,H&M将循环再设计贯穿在它的每一个商业操作中,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销售与售后服务:材料的循环再设计、功能的循环再设计、设计思想的循环再设计等各方面均有杰出表现,在它全球的分店中,均设有回收废旧服装的业务内容,消费者只要携带报废的服装,无论有没有品牌,是否是该品牌的产品,均可以换取8折的消费优惠。由于H&M是成衣性质,是低廉的快速消费品,因此H&M在循环再利用中的设计思路非常接近实际和大众生活,企业充分利用废旧服饰的残余价值,主要方面是材料和服饰功能的价值,努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或者加工成家庭用的软材料用具用品,H&M的产品结构、款式均极为普通和简单,设计过程、使用指导以及再利用、再回收生产中,均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思想和理念。
分级标准的制定H&M品牌并未建立详细的分类、分级标准,这里我们建立模拟的服装循环框架示意图,其中分类、分级标准贯穿在服装的微循环产业框架中,结合服装的生产标准(GB标准),对产品流通的不同环节做宏观的构思和设计(如图1所示)。服装产品的循环过程,包括新产品到废旧产品的流通过程和废旧产品回归新产品的过程。无论是哪种过程,框架中都建立了分级、分类标准。在行业内部,这可以使用同一个标准。而相关行业,例如纺织业和服装业,各自内部的标准可以略有不同,但均需参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协调和整合,形成行业之间的重要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必然关联关系。五级分类标准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材料名称、品质、再生性能、环保性能、循环方向等,作为技术性指导文件,标准需要尊重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兼顾其他行业的操作与需求:
(1)一级标准:全天然珍贵资源材料(丝、麻、棉、毛),混纺(棉/麻30/70),可再生、可降解(不建议)、绿色环保等级(优)、可制再生棉;
(2)二级标准:含天然珍贵资源材料(丝、麻、棉、毛),混纺(棉/化纤70/30),可再生、可降解(不建议)、绿色环保等级(良)、可提取制再生棉;
(3)三级标准:含天然珍贵资源材料(丝、麻、棉、毛),混纺(棉/化纤30/70),可再生、可降解(不建议)、绿色环保等级(中)、可提取制再生棉;
(4)四级标准:合成材料,聚酯,不可降解、绿色环保等级(较低)、不可再生;
(5)五级标准:合成材料,混纺(聚酯/粘胶30/70),不可降解、绿色环保等级(低)、不可再生;五级分类标准级别越高,化纤成分越多,回收和循环处理中,难度越大,对环境破坏越大,五级标准作为技术型指导文件,可以以标的的形式出现在服饰产品中,例如衣服的洗水唛,当这件服饰报废时,洗水唛中的指标和成分内容将引导这件废旧服装的合理去向,避免了后续工作的低效和重复。五级分类标准仅是一个构想模型,分类、分级标准可以在具体实践中设计的更加详细和精准。
以H&M生产的一件T恤为例,当它被使用2年报废后,还存有部分使用价值,循环再利用可以将它引入以下几个途径。
(4)掩埋或焚烧是现代科技发达国家2013年的废旧服装的处理去向,约有90%的废旧服装进入循环利用的渠道。进入二手服装市场的废旧服装,无须对其成分性能进行过多的界定和规范,在其再次使用后仍将面临彻底报废的分解过程,因此,绝大多数真正意义上的废旧服装面临的是两种结果:分解再生和掩埋处理,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和分类分级模型,可以从最基本的纤维材料开始进行有效管理,当产品彻底报废时,高效地引导废旧材料进入再生或填埋环节,形成行业的循环生产链,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资源的效用和生态环境。
农业有机废弃物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有机废弃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农作物副产物(玉米秸秆、玉米芯、豆秸、稻草、稻壳、花生秧、花生壳)、畜禽粪便(牛粪、马粪、猪粪、鸡粪)、食品和饮料加工中的边角余料、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1-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生7亿多t的农作物秸秆,26亿多t的畜禽粪便及大量有机废弃物[4],合理妥善地处理和利用这些农业有机废弃物,对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用菌是生态链上处于还原者位置的真菌,若将其引入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中,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生产出美味可口的绿色食品,所以,借助于食用菌生产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处理和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最佳方式。
要实现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必须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循环经济的重要思想是:“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5],或者说只要把农业有机废弃物放到合适的地方,它们仍然可以是被利用的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所以说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是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最经济的利用途径。
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态链上,农业有机废弃物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能有效利用的剩余物,他们只有被分解者彻底分解才能重新回归生态链,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实践早已指明了变“ 废”为“ 宝”的途径[6],所以,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总之,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是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既可以持续利用资源又能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全面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食用菌是农业生态链中的还原者,是联系生产者(绿色植物)和消费者(人类、 动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纽带,是连接种植业、养殖业等多个产业的关键一环(图1)。
食用菌人工栽培是以农业有机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棉籽壳、锯木屑、牛粪、鸡粪等)为原料生产食用菌产品的过程,培养基组成及其配比、培养温度、初始含水量、初始 pH值、种龄等因素对栽培结果的影响较大。食用菌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分泌胞外酶分解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多糖等而在培养基内外进行有氧生长。在得到食用菌子实体的同时,也得到食用菌菌渣。菌渣可作为动物饲料或有机肥, 实现了有机物质循环反复利用,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所以说,食用菌生产是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各链条上关键的一环。
正因为有食用菌生产这一环节,才形成了一个多物种共生、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食物链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7]。通过食用菌生产链条的延伸,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8]。
食用菌生产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主要表现在食用菌生长的全过程都可以是降解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过程;而且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废弃物的利用能力是不同的,这与其不同生长发育期对物质的需求不同有关。梁连友等[9]研究发现,苹果园每667 m2每年修剪的枝条达150 kg,可以栽培100袋香菇,生产鲜香菇100~150 kg,每667 m2果园在不影响苹果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产值400元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用果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后菇渣中木质素降解了20%~30% , 粗纤维降解了15%~50%,说明食用菌生长的过程是降解利用果树枝条的过程。李晓博等[2]的研究表明,在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稻草、玉米秸杆和玉米芯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的降解率介于10%~30%;而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稻草、玉米秸杆和玉米芯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则介于30%~40%,明显高于堆制发酵过程中的降解率。这说明在双孢蘑菇准备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对稻草、玉米秸杆和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但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阶段需求更大,这一阶段的利用主要是漆酶、过氧化物酶、滤纸纤维素酶、梭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菌丝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用菌对农业有机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利用速率最快的时期是在出菇阶段,是子实体形成时期,需要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合成细胞壁;而对木质素利用最快的时期是原基形成前,是因为蘑菇的营养生长阶段对木质素的需求较多。
除了农作物的副产物以外,食品加工和饮料生产的边角下料可以作为食用菌生产的栽培料而被循环利用。戴德慧等[10]利用酿造的酱渣进行食用菌发酵生产富含真菌多糖的生物饲料。研究结果表明,平菇能在酱渣中快速生长;固体发酵培养基酱渣含量70%时,平菇有较快的生长;液体种子培养基添加20%酱渣可促进菌丝球的形成,发酵产物的水分含量为 50.5%,多糖为17.3%,粗蛋白为 19.1%。王建芳等[11]用香菇对中药废渣进行固态发酵研究发现,中药废渣经固体发酵,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8.20%,粗纤维含量降低了44.9%,多糖含量提高了150.9%;朱忠贵等[12]的研究表明,将农作物秸秆粉、木薯渣、醋糟、奶牛粪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按比例混合配制成低碳复合型食用菌培养料,替代棉籽壳用于食用菌栽培,不仅充分利用农业下脚料、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而且其价格只有棉籽壳的1/2~2/3,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能够将农民育菇经济效益提高20%~35%。朱辉等[13]从利用淀粉废水的角度出发,在淀粉废水中对金针菇菌丝体进行了液体培养,获得了合适的培养条件,为工业化利用淀粉废水生产金针菇菌丝体,减轻淀粉废水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解秋菊等[14]用真姬菇液体发酵海带废渣,发现发酵后上清液中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比未发酵海带废渣中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从而为海带废渣的高附加值再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业有机废弃物经食用菌菌丝的分解作用, 分泌出某些激素类和特殊生物活性酶, 加上菇渣中菌体蛋白的大量存在, 因此,用菇渣作肥料比用秸秆堆沤的肥料有更多的可给态养分和更好的增产效果[9];用菌糠作为有机肥施用,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有明显的提高,单株产量达到2.69 kg,比施用尿素增加28.10%[2]。用果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后菇渣中粗蛋白由2%~3%提高到10%~17.14% , 氨基酸含量增加到5%~6% , 特别是含有多种禽畜体内不能合成的、一般饲料中又缺乏的必需氨基酸和菌类多糖,因此, 栽培香菇的下脚料作为菌糠饲料又具有食用菌的清香味, 且适口性好, 有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9]。刘润叶[15]将腐植酸胶体、食用菌渣和禽粪等副产物按比例复合,添加特殊的符合微生物菌群,经过复合发酵形成复合腐植酸有机肥,不仅能彻底解决菌渣、禽粪等的重复再利用问题,实现腐植酸有机肥-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禽类养殖-腐植酸有机肥的良性循环。
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是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的一条最为有效、持久的捷径;与此同时还能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食用菌作为主要的链接者,既能循环利用农牧产品废弃物和净化环境,又能作为产业链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食用菌的作用,可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食用菌生产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起到的是连接、纽带和促进的作用。
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发展了不同的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山东省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开发形成的各环节耦合,产业链条延伸,多元化多循环,集种植业、 养殖业与工业有机结合的产业生态系统[16-17],见图2。
还有淳安县以桑枝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形成了桑枝食用菌生产循环模式[18-19](图3)。张岩等[20]提出了食用菌生产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图4)。沈明珠等[21]提出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最佳模式(图5)。李晓等[1]提出了双孢蘑菇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的模式(图6)。
除了这些比较典型的循环利用模式之外,各地也发展了一些实用的模式[5,22],虽然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总体特征基本相似,都以食用菌生产作为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降解利用的纽带,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近年来,各地响应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食用菌生产为纽带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种植业、养殖业的废弃物被广泛应用,甚至一些工厂的有机下脚料、食用菌生产的菌渣,也被广泛的重新循环再利用,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再次被使用在能源、肥料、饲料和材料等方面,既节省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对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由于农业有机废弃物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人们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价值还存在一些消极的观念,没有放在整个社会循环系统中去考虑,导致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
另一方面,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传统,但是循环利用技术相对片面,创新技术少,利用率不高。导致农业有机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不能形成产业化,也不能有效地循环利用。例如,目前利用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主要是农作物的副产物,而畜禽粪便的应用就相对较少[24-25]。如果通过添加特定的材料和微生物菌种, 将畜禽粪便用来生产栽培食用菌的专用料,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26]。再例如,食用菌的液体发酵与固体栽培相比,具有菌丝生长速率快,营养成分利用率高,生长周期短,产量大;接种方便,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生的活性物质品种多而且产量高等优点,然而在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过程中,食用菌固体栽培技术应用较多,液体发酵技术应用较少,这也是今后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食用菌以生产周期短、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而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生态农业的系统中,成为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主要环节[24-25]。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对构筑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1] 李晓,李晓博,李玉.草腐菌生产在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09(2) :120-122.
[2] 李晓博.双孢蘑菇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降解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3] 王勇,孟晓林.秸秆废弃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12):42-44.
[4] 张玉华.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J].江苏农机化,2010(5):10.
[5] 顾骅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以浙江嘉兴为例[J].生态经济,2009(1):82-84.
[6]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9] 梁连友,呼有贤,李鸣雷. 渭北果区果-菇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6(1):18-20.
[10] 戴德慧,周利南,冯纬,等. 酱渣食用菌发酵生产功能性饲料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0(2):406-408.
[11] 王建芳,徐春,徐萌萌,等.利用香菇发酵中药废渣提高利用价值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2):451-454.
[12] 朱忠贵,蔡立新,蔡培元.一种低碳复合型食用菌培养料:中国,8[P].2011-01-12.
[14] 解秋菊,闫培生,池振明.真姬菇发酵海带废渣制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 115-117.
[17] 丁强, 王鸿磊, 邹积华, 等.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2(8):1179-1181.
[19] 顾掌根,王国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应用的实践创新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90-192.
[20] 张岩.将食用菌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心产业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0):121-122.
[21] 沈明珠.国内外资源综合利用情况[J].农业环境保护,1992,11(1):37-38.
[22] 袁顺全,韩洁.北京农业废弃物现状与循环利用模式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4):85-87.
[23] 郭瑶,庞金梅.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循环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2):149-151.
摘要: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循环经济主体的动力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影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因而与企业、消费者和各级政府密切相关。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成员或主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些主体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自觉发挥各自的职能并相互协作。这样,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才能顺畅运转起来。然而,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实现。事实上,当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时,不会购买再生利用产品,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样,当循环产业无利可图或资源能源监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转变增长方式,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述各类企业都是循环经济系统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相互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就无法顺利运行。再次,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也应通过确立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适应政策的变化,以求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政府制定的目标、规划、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为保证循环经济主体实现各自的职能,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这种内在力量,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当某种制度能使经济主体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积极作为,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只有当它使企业有利可图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或适应其发展,从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如,当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企业就会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它的发展;当资源循环技术日趋完善,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对企业主体主要表现为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最大利润,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常决定于对商品效用与价格的比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会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当循环型商品与原有同类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价格低于或仅略高于原有同类商品时,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可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这种以低成本获取需求满足的利益诱导,会开拓和扩大循环型产品市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指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赋予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在循环经济运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这种运行成本在内部转化为各主体的成本,从而形成由环境责任约束而产生的动力机制。如,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产品的经济责任,使由此发生的成本内部化为生产企业的成本。这样,会激发企业积极开发产品回收处置系统,努力降低回收处置成本,并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各环节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产品报废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当生活垃圾由政府统一处理时,消费者没有成本意识,也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减量化,而当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使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责任由消费者承担时,由于消费者有了成本意识,就会产生回收再利用资源、减少垃圾排放的内在动力。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如果政府的决策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则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形式赋予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并建立和实施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责任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约束力。这种环境责任的约束力就会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们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人类持续生存能力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自觉推动循环经济的动力。在循环经济主体中,绿色消费者是在绿色价值观影响下最先涌现出来的循环经济主体。这里所谓的绿色消费不仅指消费者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还包括选择环境负荷少的节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产品。因此,绿色消费不仅在于倡导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还在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因而出现了日益扩大的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经营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以追求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出发点,不考虑自身环境行为后果。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生态效益。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群体日益扩大,政府有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际公约中的环境法规也日益严格。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行为逐渐成为其获利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正在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已成为自身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府的全部执政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执政活动的动力所在。为保证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除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对政府的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外,还必须确立对政府的绿色价值观的影响机制,通过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形成政府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
(一)运用经济措施构建循环经济的利益诱导机制。运用经济措施保证企业和消费者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是构建其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明确其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使企业产生珍惜环境和资源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企业致力于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和再循环。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对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对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制订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大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公益性项目,强化政府主体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从排污收费建立的生态环境基金中给予支持。实施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要求政府必须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制订金融政策,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通过银行的优惠贷款或运用证券和债券等融资手段给以支持。第三,制订鼓励消费者参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还制度,鼓励消费者回收饮料容器、电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环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促使消费者避免过度的饮食消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罚金制度,推动消费者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量是非常大的。当前,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的挑战,我国亦是如此。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是人们及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城市化的建设中,水资源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循环利用水资源就显得极为关键。
水是生物起源的发祥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是维持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及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水资源匾乏己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不断膨胀阶段,据统计,世界人口在进入90年代后每年的增加的人口虽已降到8100万以下,但并未缓解总人口的增长势头,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水资源供给形势非常严峻,而由此引发的水资源的争夺将可能直接导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关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己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的水资源和充足的水环境容量,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扩张,使得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量已经逼近水资源的可供给量,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维护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要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将传统的对水资源的线性利用模式变为闭合的循环使用模式,增加水资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使用强度,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通过各个环节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匾乏的问题,还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水循环经济是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城市雨水利用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和利用,其利用方式主要包括:(1)经过简单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2)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时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3)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雨水的利用可以分为雨水直接利用(回用)、雨水间接利用(渗透)、雨水综合利用等几类。
跨流域调水是根据各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人为的、有目的的调配,最终实现水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我国水资源“南富北贫”的特点,为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节提供了可能,通过全国范围的跨流域调水,重新合理配置水资源,有利于缓解与解决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的问题。为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科学确定调水量,研究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和运营模式等。目前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南水北调”战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自由南北调配与东西互济,可以基本改变我国北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从总体上缓解我国的水危机。而对于调入水资源地区来讲,跨流域调水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以节水为基础,这是进行地区间水资源再分配的基本原则。
中水回用是水资源循环利用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不是经过一次性的使用便排向自然界,而是将不同生产环节中排出的水,直接或经过简单处理后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新水的用量。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5%以上,而我国除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外,大部分城市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为30%-50%,有的城市甚至更低。现在一些缺水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正在加大重复用水的研究和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环节对水质的要求不同,而经过一些对水质污染不很严重的环节的排出水,污染程度较轻,不经处理或经过简单工艺处理即可投入再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回用中水主要用于冲厕、浇灌花草、清洁道理、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需求。中水回用有赖于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威廉希尔网址通过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可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从而可以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建立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规定符合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要求的水资源制度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在立法时要明确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城市用水效率作为目标;从法律角度规定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理执法体系保证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律的严格执行,以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针对我国城市水价不能反映城市水资源价值的问题,我们应该完善城市水价构成,改变水资源费的征收方式,将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纳入供水成本,让水价能够充分体现城市水资源的资源性和稀缺性,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城市用水主体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在实践中供水企业可以根据水质的不同,来源的不同对不同的水制定不同的价格,实行不同水质不同价格的“区别水价”机制。对高品质的饮用水可以实行高价位,对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到回用标准的中水实行相比较饮用水较低的价格。
清洁生产是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的重要措施,是坚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的双赢策略。这既是对传统污染治理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也是实现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譬如,对于居民生活用水,可在家里使用节水容器来减少水的浪费,或尽可能多次重复使用,例如用洗菜或洗衣服之后的水冲厕所等方式加大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强度,从而起到过程中控制水的使用量;对工业用水,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行业、各流程之间的水循环利用组合形式,如可用生产产生的中水进行设备冷却,然后再用于道路除尘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清洁生产模式如下图:
要保证城市水资源规划符合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就要转变城市规划理念,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融入城市水资源规划理念中。实现城市水资源规划不仅仅为城市供水用水排水服务,还要为实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合理的城市水资源规划体系。
总之,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每年大学毕业的时节一到,旧课本就成为毕业生很头痛的一个问题,寄回家的邮费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即使送回去了堆在家里,书籍的利用价值也不大。大学校园里面亟需建立一个便捷的通畅渠道,帮助解决毕业生的旧课本,用以满足低年级学生对低价课本的需求。
每当大学毕业或更换宿舍的时候,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搬迁大事而忙碌着。清点“家当”之际,如何处理那些已不需要的旧书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数同学认为,寝室的储物空间毕竟有限,保留太多旧书必然将不利于新书的存放,而且除去一些基础学科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大部分旧书没有被“二次使用”过,所以也没有太多保存的价值。
在调查中显示,希望学校为你提供一个旧书交易的市场,还是通过多方协助把旧书捐赠出去呢?大多数同学选择愿意把书捐赠出去,学生们对于旧书的处理,一般持有的态度是:
(1)保留珍藏,带回家保留自己喜欢的书籍;(2)当废纸打包卖掉整理好后当废品卖掉,既可以处理书籍又可以换点钱;(3)拿到学校组织的旧书市场上卖,当做旧书再次卖掉;(4)直接送给一些认识的人或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同学;(5)扔掉,方便得很;(6)旧书回收循环再利用。
2.目前,旧书市场的最大问题是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不尽合理,具体表现:(1)没有良好旧书回收循环系统运营模式;(2)教材回收的标准、价格的制定难确定;(3)旧书重复利用存在卫生隐患;(4)当代大学生的使用意志、意愿不同;(5)学校网上售书系统不完善;(6)周围人都买新书,不好意思买旧书。
2.以高年级同学为主力军的旧书消费群正日益扩大,购买旧书也逐渐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潮流。
3.组织开展一次收书赠书活动,旧书上有学哥学姐们的笔记,有助于学习,还可以查阅试卷、课件,对自己也是个帮助和激励,不仅解决学习难题,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大学生旧书循环利用。
(1)高校大学生,重点是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回收将以专业核心书籍为主,保证利用的有效性,并实现对回收旧书进行系统消毒;(2)逐步完善网上售书系统,让同学们更方便地了解图书的储存状况、销售状况,使售书方式更加科学、便捷。
在学生书籍大致分为公共课程、英语类、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课外参考书,课外参考书又具体包括科普知识类、励志类、娱乐杂志类、时事类、其它。
(1)收旧书标准:要求封面封底都在,中间没有缺页的,书内没有乱涂乱画的,不能有严重污渍的。主要是书本整洁、有笔记(针对教材和教辅书集);(2)路近的可统一到宿舍上门收书;(3)捐赠书籍者发纪念奖状、证书;(4)分学院专业收集大家不用的书籍,然后将收到的书分类摆放,让年级新生到统一地方领取,在开学初就能拿到循环使用的书籍;(5)通过通过社团组织等各种方式向新生宣传旧书循环利用好处,让即将毕业的同学,为学弟学妹们留下你们的记忆,在读的同学,捐出你的爱心,让我们共同品味书香。
(1)以学院为单位开出书架,存放各专业大学四年需要的各类书籍,同时另设英语学习专用书架和课外书专用书架;(2)书籍开架买方可自由翻看,相比网络交易只有价格数据,可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大幅提升买卖双方的满意度;(3)毕业生捐赠的书统一以三折价格出售,所得资金以供资助学院的特困学生、家庭突遇灾害学生;(4)旧书的交易价格通常是原价的一至三折或原价的四至五折比较合理;(5)采用代卖的方式,解决书籍改版造成的库存积压问题;(6)旧书置换方式,旧书交换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既符合了低碳阅读的要求,也达到了节省费用的目的。
(1)书本种类齐全;(2)收书渠道方便;(3)书本质量完好,适合循环再用;(4)利用网络交易;(5)价格公道合理。
国外高校经常采取租用或借用的方式实行轮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教材回收制度,学生在教材使用结束之后,可以根据书的使用损坏程度折价卖给学校书店或在网上售卖,其他学生可以轻松地买到成套的旧教材,从而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建立起了校园内部的旧书回收机制,力图依靠监管的介入来规范旧书交易市场,扩大旧书交易的优势。
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举办了教材旧书循环回收利用公益展销活动。本次“爱心传递、旧书赠送”公益活动以“面向社会,服务同学”为宗旨,宣传绿色环保,惠及浙大学子,在图书展销活动上,主要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回收旧书,经整理分类后,低价售给低年级学生,真正做到资源循环利用。还可以赠书给贫困生,免费领取任意三本图书,最大限度使学生受益。勤工俭学中心为获赠书籍的贫困生建立了一个档案,日后他们可以兼职为同学们服务。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置换回收再利用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我们乐享低碳时代的来临,这中间包含了低碳阅读的要求,更是对低碳示范的热切呼唤。提高书籍再利用率,让知识香火不断传递下去。我们希望将旧书回收循环运营方式向各高校辐射,加大宣传力度,不仅把活动停留在旧书的回收,还要让更多的同学投身到环保的行列中去,从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
摘要:循环经济是资源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客观要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资源连续使用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安全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循环经济会计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循环经济会计的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内容不完整、缺乏对循环成本的反映以及缺乏对环境、资源成本与收益计量的披露,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循环经济会计的对策。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废弃”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的主要原因,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20世纪的结尾由德国和日本率先提出并实践。主要是从需要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的角度提出。其具体做法是:降低生产产品的材料消耗和消费体系;继续通过售后服务的复杂手段的使用时间和营业时间;废弃物资源化通过工业化提纯或自然净化法进行回收。
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特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在生产和再生产周期的所有方面的要求代谢和共生延伸产业链之间的关系,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集约型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污染与发展的思路,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间的矛盾。
密切相关的会计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对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改变的重点。循环经济的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传统会计无生态环境状况,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末端治理” 和谐经济与环境为宗旨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传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线性经济活动,提供财务信息的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从而达到经济利益的目的。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此同时,可再生资源利用有限的资源,延长发展的时间,从而为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传统的会计循环经济具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逐步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机制”,对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对自然资源和破坏价格的消费生态环境。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匹配的会计制度,只有在企业管理成本中包含排污费和绿化费用,所有这些都说明,传统的会计倾向于企核算业相关信息、资金和物资,而对企业的相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监管力度不够,。
传统的会计成本是指各类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日常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对生产的环境成本没有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虚增国家的财富。目前的会计准则不给确认会计要素的环境下,由于缺乏对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无法统一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模式,带来环境信息披露一定的困难,对现行的会计制度,仅有“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缺乏相应的会计制度系企业的“管理费” 。目前的会计处理,仅反映流通成本,不考虑生产成本、再生成本、回收成本、重置成本,企业很难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不能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
传统的会计没有资源的经济问题,环境带来纳入核算系统中的会计计量,因此,缺乏有效的度量对象的资源,环境会计,没有能量消耗和会计计量与资源,环境和控制权的补偿。由于环境成本和效益一般不通过市场交易确认以市场交易价格,为有效测量的会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会计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少考虑环境因素,当前的财务报表提供关于货币市场操作的货币信息本地化,并在普遍性和全面性的高度发出的信息。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缺乏定量的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指标体系,环境资产的货币计量、环境责任、环境成本和收入信息披露缺乏可操作性,这将直接影响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
对于参与恢复环境的整体核算的企业,经济业务的产品的再利用,应增加自然和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收入、环境成本和利润核算环境会计要素。资产应增加环境资产、绿色固定资产、绿色无形资产账户等。要加大环境负债账目负债,企业会计计提污染专项资金。环境资本加入所有者权益、收入。除了确认传统经济收入的元素,也应包括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收入的社会环境。应包括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开支及其他开支的费用英寸传统的会计计量是根据历史成本原则,以测量与金钱的经济事务。循环经济需要转移环境资源金融资源会计的重点,这些资源是由自然的人积累形成的,不是按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等方法来确定它的价值,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再生周期是很大的差异,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不仅受到金钱和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问题,它应该实现两种方法的货币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相互补充。
企业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等理论,特别是以“环境会计”为主 。 “环境会计”是环保为核心,采取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因素,如成本收益核算内容,使用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方法,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的基于方法的价值,会计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成果的环境问题的管理。这些不同点这些理论,就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现有的会计制度,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等基本要素,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假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与重建。循环经济要求的核心业务是全面反映环境、资源和生产相应的模式,一方面是实际成本,另一方面又回到了环保责任。因此,循环经济的模式,改进核算方法,会计制度问题的创新下的企业会计体系问题。
资源循环利用为资产的确认,可以清楚地反映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中财务报告的情况,体现了循环经济的企业的贡献度,为管理决策,投资者和政府与公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资源和最具有实物形态,类似于传统企业利用生产资源,资源循环利用与可靠性的回收,确认该资产是真实的,可核实的。确定为流动性资产资源,循环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性资产的资产账户”,反映资源和周期。在会计,可以降低成本,或确认为收入,或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在回收资源的测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从循环利用的资源,以鼓励企业重视的角度来看,在综合分析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材料,产生作为副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的资源回收企业,不同的处理方法,充分体现循环资源的实际成本。关于资源循环利用的披露,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独立的报告,特别披露,可以清楚地揭示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贡献,单循环经济重点企业。这种新的会计处理企业将带来更多的实惠,才能使企业和各方充分重视回收各类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生产资料,再生资源各单位全面恢复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人都在提倡循环经济的发展。
[1] 李玉平.我国循环经济会计初探[J].经济师,2012,(8):57~62.
[2] 徐松梅.循环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J].北方经济, 2012,(6):36~42.
[3] 李恩柱.中国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5):56~59.
当前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相对应的就是绿化用地面积越来越少,同时建筑的形体趋于纵向发展,建造高层超高层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建筑运行产生的超额热量使得城市呼吸系统功能紊乱、自我修复功能降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应接不暇,已经严重违背我国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衷。
我国每年有将近20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物,几乎达到全球新增建筑总量的二分之一。要从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大厦中夺取绿化面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垂直绿化。高层建筑的特点是纵向面积远超过占地面积,所以垂直绿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承担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力军,它同时具备节能、环保两大功能,符合国家倡导的建筑节能和发展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本文主将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结合新型的垂直绿化技术对住宅进行设计,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建立一个封闭的物质能源自循环系统。
到目前为止垂直绿化的概念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还处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大多数垂直绿化定义等同于立体绿化,泛指用攀缘植物或者其他植物来装饰墙面、阳台、屋顶、棚架的一种绿化形式,以达到美化和维护生态的目的[1]。
硬化的水泥比土壤和植被的吸热能力强的多,这也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建筑表面的温度,减少制冷负荷,进而减少大气中的热气排放量。以炎热的夏季气温来说,垂直绿化墙面是普通墙面吸收太阳辐射量的2/3,植物覆盖层里面和周边20cm内的微环境温度降低0.3-4.6摄氏度,相对湿度提高4.1-9.7个百分点[2]。Katia Perini等人[3],利用净现值(NVP)、内部收益率(NPV)和投资回收期(PBP)三个经济参数对垂直绿化墙体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垂直绿化体系是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不仅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而且交通拥挤。危害城市居民的除了空气污染,还有噪音污染。利用植物降噪既有经济性又有美学价值。当然仅仅一株植物肯定达不到降噪的效果,但是如果以植物墙这种群落的形式出现,效果就显而易见了。错综交叠的植物茎叶可以大量吸收与偏转噪音;叶子表面的茸毛和很多的小气孔有着和吸声纤维板一样的作用,这些都会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生硬的建筑物被绿色的植物外衣包裹后,整个线条都变得柔和起来,被赋予了一定的动态美。我国可以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每种植物都会有不一样的形态、颜色和质感,而且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不一样的美。对于一些特殊的商业建筑,同样可以通过垂直绿化来打造个性的外观,以此提高建筑品质,吸引更多的顾客,提升其商业价值。
住宅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以住宅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 以耐久性、资源循环、降低能耗和有效利用能源为目的, 并要求使其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4]。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寿命期内把资源循环、建筑节能和建筑的耐久性联系起来。首先资源的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3.1预测整个寿命期内所需资源的投入量和拆除后废弃物的排放量,分析废料产生的原因,依据资源能源减少排放、循环利用原则,把原材料和废料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基础能源循环系统。可持续住宅既要符合基本的稳固性框架结构,又要使其内部构造具有一定的可变性,适应由于家庭生活阶段的变化或者是家居设备功能的提升而引起改造需求[5] ,这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的使用价值。
3.2在建筑运营阶段利用垂直绿化技术、中水处理技术以及发酵技术等处理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和雨水,创建带有自循环系统的绿色生态住宅,如图1所示。
传统住宅楼的生活用水是由城市供水管网统一供应,而笔者设计的这个垂直绿化节能环保住宅,摒弃了传统建筑的不足,把饮用水、清洁用水以及灌溉用水分开供应分开处理。普通家庭用水结构中,每人每天饮用水、洗刷用水总共占69.8%[6],这些废水如果直接排掉很浪费,完全可以通过中水处理系统,达到一定的清洁标准后,一部分送入清洁用水管作为非饮用水被用于厕所用水、拖地用水,一部分送入灌溉管道用于住宅的垂直绿化用水。还有一项比重比较大的生活用水,就是厕所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5.9%,人粪尿和洗涤污水混合排放会导致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少,洗涤剂含量多,农用价值极低。所以最好在外墙专门设置排粪管道,把厕所废水专门排入小区沼气池集中发酵处理,既可以为垂直绿化和小区绿化提供养分,也可以为建筑物提供燃烧能源。
除了上述两种需要被处理的污水,还有两种废水可以被直接利用,一是空调的冷凝水,另一是雨水。空调冷凝水属于中性水,如果集中收集起来会是很好的水资源,直接用来灌溉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造价方面,住宅小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所以水处理系统的投资就相对比较小。例如:北京万国城Moma采用的中水循环利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直饮水系统,只使得建筑整体投资多出10元/m2 ,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确是不可估量的[7]。
除了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也可以被循环利用。如图表1所示:占比例最大的是厨余垃圾,这类垃圾的特点是含水率及油脂含量高,极易腐败。传统厨余垃圾处理方式多为填埋,这种方式不仅严重污染水土资源,而且危害人类健康。所可以采用高温灭菌、固液分离和干燥压缩等技术,加以重新利用。如图2所示,厨余垃圾经过高温灭菌、固液分离后残余的液体再通过厌氧发酵可变为液态有机肥料,剩余的固体再通过生物发酵又可变为非常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这些都可以作为植物养分的供给原料。
住宅垂直绿化自循环系统的建立,既符合运行过程节能的要求又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更与国家提倡的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和节能建筑相吻合。给建筑物穿上绿色的外衣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