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东成员包括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铝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我国自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领域最广的循环经济实践国。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此前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回收循环利用这篇大文章,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持续畅通资源回收利用链条,推动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
废弃物是在经济社会系统不同环节被弃置的物质或物品,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原有使用价值,兼具资源性和污染性双重属性。在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的前提下,通过有效利用,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宝贵的资源。
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高度重视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强调要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数字化转型和工业现代化升级,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大规模。这些产业被视为经济新动能的同时,其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回收压力。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迅速扩张,导致退役动力电池数量持续增长。而锂电池中锂、镍、钴、锰、铜、铝等金属资源稀缺程度加剧,也带动了电池回收利用环节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风光发电设备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设备累计装机量达到4.4亿千瓦,光伏组件累计装机量达到6.09亿千瓦,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迎来大规模的退役潮,2030年风机叶片和光伏组件的理论退役量将达到150万吨。
此外,今年实施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也将淘汰大量的废旧产品设备,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来源,进一步拓宽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行业的市场空间,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
能碳视界总结了天津市、山西省、山东省与福建省等省市地区印发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中能源产业值得关注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到2027年,再生资源回收点达到3000个以上,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达到25个以上。打造1至3个特色鲜明的二手商品交易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回收示范企业和资源循环利用骨干企业。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旧动力电池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能力达到800万吨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25亿元。
到2025年,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尾矿等工业固废年利用量达2亿吨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90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
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6%左右,报废机动车年规范回收拆解量达到50万辆,废旧家电年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15%。
鼓励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与大型钢铁、造纸、塑料加工等企业合作,促进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合理延伸。加大再生资源先进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生产工艺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新型电器电子废弃物管理,促进新型电器电子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
在长治、太原、大同、忻州、吕梁、运城、阳泉等地统筹规划布局一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橡胶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利用产业集群。鼓励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延伸加工产业链,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提质改造。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再生水输配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
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培育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水回用、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推动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积极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推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体化发展,支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发展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推进报废汽车、废旧家电、老旧飞机等精细化拆解和加工利用。有序推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完善产品再制造的相关技术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推进再生水、海水循环利用工程建设。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建立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推进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
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推广应用在用动力电池检测评估系统,威廉希尔注册提高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等技术水平。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落实梯次利用企业主体责任,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产品回收的商业模式,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发展。有序推进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领域设备更新,促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压实风电、光伏发电企业退役设备处理责任,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
健全风电、光伏设备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机制。推动发电企业完善退役风电、光伏设备报废管理制度,提升报废资产处置效率。鼓励光伏、风电生产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探索建立风电、光伏设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开展风电光伏领域高端装备再制造。加强新型电器电子废弃物管理,严格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等环境管理配套政策。
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废弃油脂等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制定本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绩效分级指标,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和安全标准,且技术可行、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置部分固体废弃物。
快推进县(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山西省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23年修订)》(晋发改资环发〔2023〕208号),补齐县(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开发利用。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置城镇生活污水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应急处置医疗废物,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发挥好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城市作用,有序推进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利用、清洁化利用。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和安全标准,且技术可行、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置部分固体废弃物。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鼓励各地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林生物质开发利用,有序发展以废弃油脂、非粮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
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内、园区内、产业间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依法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7年推动200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开展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结果应用。推进企业能源梯级利用、水循环利用、固废综合利用,加强余压余热余气和废液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导煤矿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开采技术路线的探索应用。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技术模式探索应用。
推进企业内、园区内、产业间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工业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共济的综合能源项目。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提档升级。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鼓励企业内、园区内和产业间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液等资源的有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落实国家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要求,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结果应用。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技术应用模式。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符合条件的园区循环化改造。
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溯源规范管理,推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利用项目建设,提升动力电池规范化处置能力。落实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制度,推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质量认证。开展清理废旧动力电池“作坊式回收”联合专项检查行动,加强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收集、利用过程环境监管。
强化动力电池制造、回收、利用等全过程流向管理。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推动具备动力电池回收条件的回收企业加快发展。引导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规范发展,促进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质量认证。
鼓励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际标准。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引导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质量认证,落实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按照国家部署,依法开展清理废旧动力电池“作坊式回收”联合专项检查行动。
推动再生材料认证。落实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积极采购纳入政府绿色采购范围的再生材料和产品。结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开展再生材料应用升级行动,引导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等生产企业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例。鼓励企业将再生材料应用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范围。
推进再生材料推广应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落实国家再生材料认证制度,推动再生材料推广应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采购再生资源产品。鼓励企业将再生材料应用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范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参与或牵头制定产品碳足迹国家规则和标准。
加快建立再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落实再生资源分级质控和标识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贯彻落实财政部制定的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对符合规定的再生材料和产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国有企业依法依规采购绿色产品。
研究分析全球碳定价趋势对本市出口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钢铁等行业企业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模型,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开展材料和零部件易回收、易拆解、易再生等绿色设计,增加再生材料使用,加强废旧产品回收利用,降低产品碳排放,提升国际竞争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