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聚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除了动力电池集群式退役下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需求,还有产品出海,扩大全球贸易的长远考量。
随着比亚迪、蔚来、理想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军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歌猛进,国内汽车保有量中的新能源汽车占比也随之增长。
截至2023年9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821万辆,占整体汽车保有量的5.5%。
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正在对汽车后市场带来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其中,巨量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已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正如此前在《经理人》2023年10月刊《宁德时代,威廉希尔入口巨头的“后时代”》中撰稿所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造一个电池,要比回收再生产电池更容易。而且,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技术要求高,行业内电池回收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电池回收的确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这不止关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前景,更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到80%以下,就需要进入到退役回收环节。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约5-8年,而2015年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开端之年。
按照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推算,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经步入集群式退役阶段。
2023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已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CABRCA)公布的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的13.9万吨,同比增长70.9%,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2.4万吨,占比89.2%,乘用车电池约占退役动力电池来源的九成。
对于动力电池退役量的走向,据GGII预测,到2025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到96万吨。可见,2025年可能将成为大规模集群式退役的标志性节点,并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进入规模与利润双增长的关键时间。
伴随着回收需求的快速提升,动力电池利用回收模式也逐渐成型。(如图1)一般来说,根据废旧电池的性能状态和处理工艺的不同,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主要有梯次利用模式和回收拆解模式。同时,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当前市场上主要呈现三种商业模式:1. 生产者责任制下的回收模式;2. 整车企业为回收主体的回收模式;3. 第三方的企业来主导的模式。
在生产者责任制下,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主要电池厂商均已入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这些企业有着足够的底蕴和动力去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整车企业为回收主体的模式下,当动力电池先于电动汽车报废,消费者具有维修或更换电池需求时,整车企业需要承担电池回收的责任。根据CABRCA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累计有162家汽车生产和77家梯次利用企业共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507个,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327个地级行政区。
第三方企业主要为锂电材料企业,通过回收废弃电池中的关键材料,从而形成原料、材料、动力电池的再制造,在降本的同时形成产业闭环。这一模式主要有邦善、华友钴业以及格林美等。以格林美为例,公司的回收规模与技术均有突破,2023年前三季度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累计回收19732吨(2.10GWh),同比增加54%,锂的回收率也突破93%,正在挑战锂回收率超过95%的超高水平。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景气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从2016年开始发展,企业数量也伴随着动力电池集群式退役,出现猛增态势。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从事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有1.2万家,到了2023年已经猛增至5万余家。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电池回收“粥多僧少”、企业运营水平良莠不齐的局面。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就曾指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竞争格局仍呈现“小、散、乱”的局面,行业发展存在电池流向管理难、电池回收价格混乱、无资质“小作坊”①无序扩张等问题。
和前文提到的“正规军”相比,这些“小作坊”不但存在着环保、安全等隐患,其无序扩张不但对正规回收利用企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高质量的回收产业产能也难以开展。
与动力电池制造行业“一超多强”的竞争局面相比,回收市场格局目前还较为分散,“小作坊”和个体回收商庞杂,大型正规回收企业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大浪淘沙始见真金,近几年规模化、合规化的企业也逐渐涌现,在技术、资金、产线升级等方面有较大投入的规模化企业比重都在逐年增加。
自2018年9月以来,工信部多次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首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仅有5家,但随着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不断发展,2020-2022年间第二、第三、第四批次白名单中上榜企业也随着增加,数量分别为22家、20家、41家。
随着电池回收产业的快速发展,白名单扩容是必然趋势。2023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第五批白名单涉及68家企业。至此,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总量已经达到156家,这其中95家为梯次利用企业,51家为再生利用企业,10家为综合利用企业。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已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行业现状,工信部也表示,将尽快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强化监管约束力度。
对于国内电芯厂商还有材料企业来说,聚焦动力电池回收业务,除了动力电池退役下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需求,还有国际贸易的考量。此时正是中国锂电产业链产品出海,扩大全球贸易的关键时期,面对欧美主要市场“碳壁垒”和“环保门槛”,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体系,而动力电池回收这是这一周期中的重要环节。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政策引导、行业规范不断出台,再加之头部企业的良性竞争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将会实现“量”与“质”的共同提升,希望国内头部企业也将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提供更多的“中国式方案”!
① “小作坊”是指那些不具备回收拆解资质的小工厂,不仅没有环评证书,而且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华为 MatePad 入门平板电脑新品通过 3C 认证,附赠 40W 充电器
重磅!绵中23人、东辰11人、南山4人... 第38届中国化学奥赛(初赛)一等奖名单出炉
有四类话,父母爱说,孩子反感,90%的家长中招(附沟通三要三不要原则)
“每次音调都不一样,还会自己调音”一岁女宝宝联系喊爸爸,幸福开始具象化了,宝妈:她没喊妈妈 我才不理...